对“女装越做越小,越做越短”的吐槽持续火热,一些女性网友发现穿男装反而可以更舒适。
“穿男士裤衩,享丝滑人生”“种草‘老头背心’打底时尚单品”“男裤口袋可以装下一把伞和一瓶水”……被女装“背刺”的女性,正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男装的好处。省钱耐穿、宽松舒适、口袋多版型好……成为一些女性转而购买男装的理由。
29岁的黄女士站在阳台上晾衣服时感到“恍惚”——自己的上衣,尺寸竟然和8岁女儿的上衣差不多大。
黄女士把自己的困惑发到社交媒体上,引发不少网友共鸣。有个姑娘说,她身高1.67米,体重42公斤,“过轻”并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,然而通过网购买衣服的时候,她常常遇到小码穿不上、不得不换成大码的情况。很显然,并不是因为她体型“大”,而是因为衣服“小”。
还有一名1.65米、65公斤、体形匀称健康的女性表示,在某知名品牌女装商店,售货员称最大尺码是2XL(俗称“加加大”),“但你可能还是穿不进去”。她不服气,拿着那件T恤衫进了试衣间,结果连头都套不进去。
女装尺码真的这么小吗?中青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点开一款在售连衣裙的尺码数据表,S码(小号)的腰围是54厘米,L码(大号)也只有62厘米。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22年发布的《第五次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》,20-24岁中国女性平均腰围大约72.8厘米,25至29岁的女性平均腰围74.4厘米。
就连通常情况下身材管理严格的女明星,也在被小码女装“拒绝”。有女明星发微博称,她很喜欢某品牌服装,但其对身材要求苛刻,“100斤以上没有资格穿”。
近几年,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“女装越做越小,越做越短”的讨论持续不断。一些网友发帖表示:“女装尺码越来越小,L码竟然小到只有家里的狗能穿”“女裤口袋特别小,最多塞下半个手机;男裤口袋又多又深,弯腰捡东西都不会硌到肉”,还有博主表示自己花了15元买了一条男士内裤,穿上意外地舒适,作为女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内裤可以不卡缝、不勒裆。
在设计师Grace Chen看来,服装圈有自己的时尚游戏,引领游戏的世界知名品牌有20家左右,他们宣布“下一季”服装流行趋势。“国际一线品牌举大旗,其他品牌跟着响应号召,大家一级抄一级,这就是预测的方式。”“很多设计师只能去抄,大家都做的才是流行的,抄流行的才能卖得好、挣到钱。”
设计师詹达(化名)表示,小码风格从2020年就已经开始流行,“之所以大家最近才有感觉,是因为市场反应有点滞后。”她同时认为,前几年的审美会教女生穿宽松的衣服,近年来年轻女性越来越自信,“想要通过紧身的衣服坦然展示身材曲线,露出小肚子也无所谓。”大家这才注意到,女装尺码变小了。
另外,受生产能力限制,“小作坊”式的服装网店,增加尺码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,做小码或均码女装,能有效节约成本。“工厂是按件算钱,尺码偏小的话,同样的布可以做出更多的衣服。”詹达说,“别小看一件衣服省下的一点布料,工厂的量大。”
一家原创女装店铺的老板陶鹏(化名)表示,很多服装厂都在生产小码女装,而且现在大部分店铺在新品发售时都进行预售,即只发布服装销售信息但并不售卖现货。如果某个款式的加购率或销售反响好就继续做,反响不好就不做。
有消费者指出,女款产品因女性体型等因素,在服装和鞋子的制作过程中,所需布料和材料通常比男款少,却在价格上呈现女款比男款贵的吊诡现象。比如同一款鞋,“粉绿”色比“蓝白”色贵了30元。
来自杭州的女生可可(化名)表示,自己一直在尝试“粉红税”,但防不胜防,“我第一次感受到‘粉红税’是给男友买白T恤,我们是在一家店买的,给他买了男士XL码,我买了女士M码,我比他的贵20元,但到手发现材质、版型一模一样,而且我的还小一点。”可可说,此后自己再购买中性风的衣服,都会在后面加上“男”的字样。
在豆瓣“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”小组中也曾倡导女性购买男款T恤,其中的逻辑与可可一致,男性的服装价格更低、更宽松、尺码选择更多、布料使用更多。
“粉红税”的概念实际上源于国外,早在上个世纪就曾被提及。1991年,美国经济学家Ian Ayres的一项研究发现:白人女性购买同款新车的费用比白人男性高出40%。此前,纽约消费者事务部的调查报告显示,女性衣服售价平均比男性贵8%,护理用品价格相对高出13%,像洗发水、护发素、沐浴露等原材料到制作流程基本一致的工业化产品,分别贴上了“女性专用”或是“男性专用”的标签,售价就出现了差距。
针对上述情况,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、律师邢鑫分析称,“粉红税”作为一种针对女性的产品比针对男性的产品更昂贵的定价情况,实质上属于基于性别的价格歧视,这种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规制,但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,价格歧视领域的立法尚有待完善。
时尚的本质应当是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展现,而不是单一审美标准的强加。女性的美是多种多样的,不应被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形态。真正的时尚应当鼓励女性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男服装,而不是让她们陷入对身材的无尽焦虑中。一个更为健康、开放的审美环境需要共同营造,让女性能够更加自由地展现个性与美丽。
Grace Chen提到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客户,一件衣服穿在她身上,袖子明显过长。她说,我手太短了。
“问题难道不是这件衣服的袖子太长了吗?什么时候我们的身体开始为衣服服务了?”Grace Chen认为,很多时候,大家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穿上S码的衣服,而丧失了关注衣服的本质——为人体服务。
近年来,服装行业中的“无性别穿搭”逐渐兴起,为女性与男性的服装选择提供了更多空间。
最先开始追逐这阵风的,是一些国外快消品牌。比如ZARA,早在2016年,就推出“无性别”(Ungendered)服装线,H&M也做过Denim United系列。不过,在当时,品牌们对打破性别界限的理解就是做最大众的基础款,里面包含的单品,是那些黑白灰的T恤、卫衣、牛仔裤。
那之后,包括bosie、NOCAD、NA.D、UNVESNO等国内品牌在内,一些主打“无性别”的品牌创立,开始作为一种单独的服装品类被大众所熟知。
90后服装设计师灵子(化名)表示,女性消费者的审美偏好,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,女性开始看重衣服的功能,“运动风”“中性风”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。
不管是女装、男装,或是无性别服装,越来越被在意的,其实是衣服的本质——更加舒适、更有性价比的穿衣体验。
(资料来源:中国青年报、澎湃新闻、大众新闻、红网、每日人物社、网友帖文等)b体育